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

上市公司回购AB面: 有钱、有动力两难全

21世纪经济报道   2018-11-02 16:08 13540 0

据川财证券统计,截至10月26日,A股2018年共581家公司实施股票回购,已回购金额299亿元,创下了2011年以来的新高。

  导读


  剔除金融行业外,周期性行业前三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增幅最大,计算机、通信和服装等行业这一指标较年初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半年时间不到,均胜电子(600699.SH)已砸下15.56亿元用于回购股份,这一数字超过了公司前三季净利润


  均胜电子如此豪气的背后,有着充足的“家底”作为支撑。截至9月底,其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达56.1亿元,同时经营性现金流净额也达到13.6亿元,这无疑为公司巨额回购带来了底气。


  这一道理,放在其他上市公司同样适用。在当前回购资金以上市公司“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为主的背景下,“有钱”尤为重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剔除金融行业外,周期性行业前三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增幅最大,计算机、通信和服装等行业这一指标较年初则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现金及等价物余额,相当于已有的存款,经营性现金流扣除维持公司经营的必要支出后,并未新增其他固定资产开支,留存下来的净额则可以用作回购。”11月1日,一位上市公司财务总监介绍称,若公司资金维持正常经营都困难,后续执行回购计划也会存在一定难度。


  周期股“家底”骤增


  据统计,今年三季度末,A股上市公司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总计16.16万亿元,较年初时增加6.1%。


  对比数据可以看出,今年二季度、三季度上述指标环比增速有所提升,一季度环比增速为0.5%,二、三季度时则提升到了3%和2.2%。


  这或许与宏观去杠杆,企业加大现金储备、资金回流银行有关。位于头部的几家银行,该指标均出现大幅增加,如工商银行(601398.SH)当期便净增加近24%。


  细分到板块,各家公司“家底”的变化与行业趋势保持了一致,周期性行业现金余额全线大幅增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发现,申万28个一级行业中,建材、钢铁、非银、采掘和化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均值增长排名靠前,较去年底分别增长40.9%、29.25%、25.25%、25.11%和19.87%。


  以钢铁行业为例,2017年底时该数据均值为32.36亿元,至今年三季度末时已经增加至41.84亿元。


  不过,虽然上述行业具备较强的回购能力,但本轮下跌过程中,其股价跌幅要明显小于其他板块,同时周期性行业公司多属国企,是否有充足的回购动力也需考量。


  相比之下,机械、计算机和传媒三大行业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则较去年底出现20%以上的下降。


  “主营业务带来的现金流规模,如果始终保持较大流入,说明公司具备持续的造血能力。在剔除原料、人工等必要的成本支出,公司又未将其转化成固定资产投资。”上述财务总监介绍称,那么留存资金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可以自由使用,这也可以作为公司回购股份的资金支持。


  换言之,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比作上市公司的“存款”,而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则可视为日常性“工资”收入。


  这一指标的变化趋势,与上述周期行业“家底”迅速增加的情况保持了一致,海螺水泥(600585.SH)、万华化学(600309.SH)等行业龙头资金流入净额较上年同期均出现明显提升。


  家电行业的青岛海尔(600690.SH)、美的集团(000333.SZ)则同比小幅下降,另有1300余家上市公司该指标为负数。


  11月1日,四川一位职业投资者指出,这是行业特点所致,毕竟三季度还是在做业务阶段,货款很多需要到年底才能收回,所以表现在财报上,很多企业经营性现金流还是负数,预计到年底便会有所转正。


  回购的“变量”


  据川财证券统计,截至10月26日,A股2018年共581家公司实施股票回购,已回购金额299亿元,创下了2011年以来的新高。


  即便如此,各家公司是否会如市场预期般启动回购,仍存较强不确定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前述很多现金储备丰富的企业,今年经营情况本身向好、估值优势明显,而股票跌幅较大的中小盘公司,本身又缺乏“家底”作为回购资金支撑,二者十分矛盾。


  所以,很多上市公司在发布回购方案时,资金来源多为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


  “衡量回购能力的同时,也许考虑到上市公司整体负债情况,若负债率本就处于高位,公司又无更多的资金储备,如何来保证回购?”上述投资者提出了这样一个疑问。


  这需要对单个公司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以前述均胜电子为例,公司今年5月通过回购方案,公司半年报负债率虽然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但彼时公司短期可变现的现金及等价物余额则高达58.5亿元。


  更何况,当期公司还有11.52亿元的现金流净额流入,“存款”与持续的“工资”流入,无疑为公司砸下15.6亿元回购股份提供了底气。


  “全部A股期末及期末现金等价物余额,占当期总资产的6.71%,高于全部美股最近披露的报告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占比5.25%,股份回购仍有较大实施空间。”川财证券研报指出。


  不过,并非所有的回购方案都能够全额完成,实施过程中还受到股价波动等因素影响。


  2012年2月,宁波华翔(002048.SZ)曾因“公司估值处于低位”,股东大会通过了股份回购方案。此次回购分两期执行,第一期计划投入资金不超过5亿元,第二期计划投入资金6亿元。


  6个月回购期满后,公司实际回购金额1.6亿元。宁波华翔将其归结为,“股价未曾满足回购条件”等。


  2017年4月,利民股份(002734.SZ)发布的回购公告中,也藏有彩蛋,“即便达到本预案确定的回购股份价格,公司也可能不会在二级市场实施回购。”


  强大的现金流可以为回购提供支持,但回购动力是否足够?未来能否如计划般执行?更加重要。


  显然,中国平安(601318.SH)抛出的“千亿回购案”,同样值得商榷。


  (声明:以上内容由启明星量化金融学院资讯部整理编辑,不代表本站观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