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

学术圈新年曝丑闻,在期刊发论文“赞师娘优美”,徐中民将导师坑惨

网络   2020-01-14 17:01 38469 14

一场学术圈行为艺术。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今年博士们放假早,2020年学术圈的第一场地震也比以往来得早一些。


本以为翟博士事件已经让我们摸到学术圈的底线,但最近一篇刊登在核心期刊上的“神论文”再度刷新了我们对学术圈的认知。


1月11日,博主@ PITD亚洲虐待博士组织 称看到了一篇特别有意思的文献,题目是《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发表在一本名为《冰川冻土》的期刊上。但是这篇文章除了引言稍微有点学术概念,其他部分都是其院士导师和师母的光辉事迹和恩爱故事,然后各种人生感悟和赞美……


在摘要中作者徐中民写道:阐述了人生的目标要同时具备崇高感和优美感,然后以导师程国栋院士夫妇的事例为例,阐述了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描述了他们携手演绎的人生大道。


这个参考文献你品一品,是不是以为误入了文史哲专区?



毕竟是学术文章,“崇高感和优美感”也是有理论基础的,出自哲学家康德的同名著作,论证过程也写得非常详细。



由于实在太夸张老圆觉得这已经不能用“拍马屁”来简单概括,这简直是一场学术圈行为艺术——不知知网翟天临,师娘真美徐中民。


我感觉这杂志也别叫《冰川冻土》了,直接改名《冰雪奇缘》得了。


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的论文作者接受了媒体的采访,他表示:他一直在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工作,是一名研究员。不能看举了一个老师和师娘的例子,就理解为拍马屁。写这两篇论文,是对未来景象的一种描述,主要证明的是发展理论。


“一般人只看到‘导师的崇高感和师娘的优美感’就炸毛了。”1月13日,徐中民告诉记者,不理解他的研究框架的人不应该谩骂,“科研需要想象的张力”。


谈及被指“拍导师马屁”,徐中民表示,“我就是因为文章写得好才写的,没有主观恶意,也不是拍马屁。”徐中民表示,自己科研思路的转变源自2004年导师程国栋一次登顶泰山的指导。论文发表前导师是否知情不便回应,但是发表后肯定看过,此次风波后两人暂无联系。


1月14日,徐中民在其个人微信公众号中再次回应表示,近日,七年前的文章引起了社会上的广泛争议。徐中民称,文章是其主动投稿,与导师程国栋无关,程国栋不是共同作者。徐中民表示,文章发表后,当时就受到很大的舆论压力,但只是来自科学圈,师娘曾要求他撤稿,但没有行动。


徐中民表示,由于他的不慎,描述导师和师娘家庭和谐关系的文字多了,将导师家庭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他内心非常的内疚和痛苦。此外,徐中民再次发布了一篇《四位一体的方法论》文章,并称在这个创立的四位一体的观察体系中有师娘母亲的位置。“我也做不了什么,只能将完成的四位一体的方法论,如何观察到共同发展之路的先行刊出,能不能起作用就看它自己了。”


此前,徐中民发表的《生态经济学集成框架的理论与实践》一文引发不少争议,不少人质疑文章学术水平存疑。


1月12日导师程国栋表示已正式向领导申请引咎辞职,辞去主编的职务,并对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诚恳地向广大读者道歉,《冰川冻土》编辑部则在其官方微信公号平台发表“撤稿声明”,郑重致歉并决定对该文撤稿。



但事情远未结束,这篇奇葩论文再次将本就“信任崩塌”的学术圈拽向深渊。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把这件事当个笑话看,但了解国内学术规则的人都知道,这背后潜藏着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


向学术期刊投过稿的人都知道,发表论文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要经过多次编审与修改,如果不是具有很强的创新性与学理性是基本上不可能发表的,尤其还是《冰川冻土》这种核心期刊。那徐中民是如何完成这种不可能的任务的?


通过知网查询我们可以看到,这篇奇文发表于2013年的《冰川冻土》,分为上下两篇,直到现在都没有被下线。



《冰川冻土》虽然我们外行人第一次听说,但在业内这是绝对的顶尖期刊。据介绍,《冰川冻土》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主办,是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领域唯一的学报级学术期刊。此前,该期刊曾获中国百强报刊(2015年)、中国精品科技期刊(2017年)、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8年),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大核心)、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



同时还有一个关键信息,这本期刊的主编不是别人,正是文中被吹捧的导师程国栋。


程国栋是圈内的大牛导师,他组织领导的科研团队,就青藏铁路重大科技问题展开攻关和集成研究,成果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得到了应用,曾经获得国际冻土协会终身成就奖。不过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我2011年从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对期刊的关心很少。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我事先一无所知,但作为主编事后没做任何处理,应负重要责任。”


论文作者是何许人也呢?


根据公开资料,徐中民学术成就不少,他是程国栋第一名从事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硕士生,30岁已是中科院博导。据悉,该论文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资助金额为200万元,论文系该项目研究成果中的一部分。


所以上述这些因素是导致这篇神文发表的原因吗?


这问题细想让人又愤怒又沮丧,正如新京报书评周刊在文中所说:“一篇滑天下之大稽的论文,顺利地通过了国家级的科研基金项目审核,并且发表在核心期刊上,这其中无疑暴露出了多个层级的漏洞……这篇神作能白纸黑字的安全地躺在高冷的‘冻土圈’如此之久,其背后的因由与集体的沉默,也让人发冷。”


什么样的学者在把控学术圈话语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浪费率是多少?我们国内期刊的公信力还剩下多少?


这起事件引发的问题很多,该由谁来回答呢?或许正如人民日报在文中写的那样:国家的学术期刊不能沦为个人谋利工具,学术不能圈子化,科研资金更不能落入宵小之徒手里。学术公信力靠一代代正直学人长期培植而成,抵制学术歪风,全社会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