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微信,扫一扫登录

马化腾访谈:我为什么抛弃微视?我很焦虑!

网络综合   2019-07-11 18:29 26048 9

和微视同病相怜的,还有曾经的腾讯微博,后者的战略重要性似乎比微视还要闪耀。

  今天我们邀请到了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马化腾访谈,请他谈谈创业之道和以及微视等项目的成败。


马化腾访谈  


  马化腾,1971年10月29日生于原广东省海南岛东方市八所港(今海南省东方市),祖籍广东省汕头市。腾讯公司主要创办人之一。现任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全国青联副主席;全国人大代表。
  
  1984年随父母从海南迁至深圳,1993年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系。同年进入深圳润迅通讯发展有限公司开始寻呼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1995年创建惠多网深圳站,名为ponysoft。
  
  1998年,马化腾和同学张志东注册成立"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随后陈一丹、许晨晔、曾李青相继加入。
  
  2017年8月7日,腾讯股价盘中再创历史新高价320.6港元,马化腾身家361亿美元成为中国首富。
  
  2018年4月,获《时代周刊》2018年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荣誉。
  
  2018年10月25日,福布斯发布了2018福布斯中国400富豪榜,马化腾凭借328亿美元的身家蝉联榜单第二名。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马化腾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
  
  2019年3月,马化腾以388亿美元财富排名2019年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第20位。
  
  接下来我们来看马化腾访谈
  
  一、创业经历
  
  主持人:您作为腾讯公司的创始人,对公司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思考?
  
  马化腾:感谢鼓励!过去19年,腾讯的成长见证了中国和整个互联网行业的高速发展。腾讯一直在快跑,今天我们仍然还在路上,还在一直往前冲。可以说我们很幸运,在国家和行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努力做一些事情。
  
  我相信腾讯今天长到那么大,受到那么多的关注,肯定是很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19年前,腾讯初创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小的公司,为了养活我们第一个2C(对消费者)的产品QQ,我们当时甚至需要接一些2B(对企业)的小生意。然而从第一天开始,我们几个创办人就非常看重用户的需求和体验。那个时候大家没日没夜地为用户着想,无论是听到用户的一点抱怨也好,还是网络的反响也好,我们根本就是二话不说,完全不用发号施令,大家会自发地去做调整和改进。我觉得,这种完全从用户价值出发的理念,感觉非常好。虽然创业阶段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看到直到今天我们公司的产品里,整体上仍然保留着这种强用户导向的品质,用户的任何不满或者时间拖延,我们都会觉得很难受。我想,这是腾讯能够走得那么远的一个重要原因。
  
  腾讯成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可能是我们的开放战略。以前腾讯像个八爪鱼,什么都做,过去几年我们逐渐回归到自己的核心业务,专注做连接,聚焦在内部称为“两个半”的核心业务上:一个是社交平台,一个是数字内容,还有半个是正在发展中的金融业务。核心业务以外的领域,都交出去给各行各业的合作伙伴。我很喜欢“半条命”这个说法。“半条命”意味着需要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并且我们基本不去主导和控股,而是尽量成为帮助者,让他们自主地成长为独立的公司和平台。这种“去中心化”的开放战略,让“一棵大树”变成了“一片森林”,现在看来这也是腾讯能够长那么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我们还在路上,大家都在边跑边想,可能还有很多重要的原因,我们还没有感觉到重要性,但它们其实一直在默默地发挥着作用。
  
  主持人:您认为自己生命中的哪些经历深刻影响了您创业和管理的特点/风格?
  
  马化腾:我从大学到工作,一开始就靠写代码养活自己,算是个典型的程序员。当时我更多的是想做个产品,没有太多想过开个公司,领导什么人。连我父母都没有想到,我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开公司。现在想想,如果我当时一个人单枪匹马地开公司,肯定走不远的。我觉得当时走对的第一步是找一些合作伙伴,我的缺陷他们可以弥补。
  
  我们最早的创业团队里,有四位是我的中学或大学同学,大家都知根知底,互相之间的互补性很强。比如我对产品比较在行,我知道我要什么,怎么去实现,这方面我想得比较清楚;张志东(腾讯原首席技术官)是个学霸,技术能力很强;陈一丹(原腾讯首席行政官)从政府部门出来,他虽然技术不强,但善于组建团队,对行政、法律和政府接待都很有经验。正因为我们都不是全才,所以需要互相补充,这也带来腾讯的风格比较民主,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没有出现“一言堂”的局面。
  
  主持人:您最想与别人分享的管理经验是什么?
  
  马化腾:如果要创业,最好不要单枪匹马。要发挥自己所长,同时要找伙伴一起来做,这样能够弥补自己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尊重彼此不同的声音,寻找互补和共识。企业发展起来之后,更是如此。要保持开放协作的心态,寻找合作伙伴一起来发展,孤木难成林,只有集中力量在自己的优势上,把其他交给合作伙伴,这样才能真正把生意做成生态,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而要想进入一个成熟产业里挑战原来的企业是很难的,因为这个产业重兵把守,完全是一片红海,但是两片红海的交接处和跨界部分,往往可能是一片蓝海,就像我当初选择了在互联网和传统通信的跨界领域做了QQ,当时没有多少人看好,但是现在看其实是一个巨大的蓝海。未来的创新和很多传统行业的转型,往往可能通过跨界进行,很多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这里面如果抓到机会的话,会是创业的好方向。
  
  主持人:微信是怎样创造出来,又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马化腾:当时有个大的背景就是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转变。对腾讯来说,当时要解决的一个很大问题是从PC到移动怎么打。当时我们说,大家要抢移动时代的“船票”,都生怕落后了搭不上这艘船。因为用户向智能手机的迁移是非常惊人的,记得诺基亚前一年市场份额还是70%、80%的规模,后一年就一下子掉下来,被安卓、苹果这类智能手机迅速替代了。互联网企业反应过来的才能活下来,没反应过来就死掉了,这是一个真正的危急时刻。
  
  更重要的是,新浪微博那时已经起来,甚至开始从社交媒体转向社交网络,比如有些学校用微博做班级之间的通信,这对我们可以说是个实实在在的挑战。当时的第一反应是我们也要做微博。但这很难,同样的产品是没有办法去战胜对手的,你只有找到一个不一样的角度去突破,满足用户在智能手机上移动通信的需求,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当时我们内部有三个团队报名来做这个叫“微信”的产品,互相之间不告诉对方研发的进展。这里面包括当时无线事业群的团队,还有张小龙的团队。张小龙他们此前负责做QQ邮箱。当时公司高管用黑莓手机来收手机邮件,这个团队负责开发过一个手机邮箱,初衷是让每个员工都能很方便地使用手机邮件。因为他们有这个经验,后来也加入去做微信这个新项目。这个团队很快研发出来了新产品,今天的微信,其实就是以快速短邮件为原型的。
  
  主持人:您认为竞争和创新是腾讯企业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理念么?
  
  马化腾:其实这也是我们慢慢摸索和总结出来的经验,内部一些良性的竞争是很有必要的,往往自己“打”自己,才会更努力,才会不丢失一些大的战略机会。因为你如果不做,这个行业里总有人站出来,做一个抓住机会的产品。正因为微信是从内部竞争的打拼中脱颖而出,这让它足够强壮,能够在外部竞争中站立得住。
  
  我们的经验是,在公司内部往往需要一些冗余度,容忍失败,允许适度浪费,鼓励内部竞争和试错。创新往往意味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不创造各种可能性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创新,有时候为创新而创新反而会让创新动作变型。
  
  主持人:请问公司是如何平衡管理团队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的?
  
  马化腾:我很喜欢一个比喻叫“兄弟爬山”,大家努力看谁先跑到山顶。因为这有点像我们内部竞争的方式。在试错阶段,原则上鼓励大家都可以来试,正如前面提到的自下而上的方式。评判试错结果是有个客观标准的,也就是用户和市场说了算。当然在腾讯往往是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种方式的结合。对成熟的业务,我们采取比较稳健的管理方式,但对于新兴的模糊地带则需要鼓励自下而上的试错。一旦新兴业务成熟时,就不能完全失控,我们会通过成熟业务来帮助未成熟业务。比如一旦微信成形,腾讯会以全公司力量支持微信,包括核心的QQ关系链,也包括各种营销资源,以及与公司其他产品和业务的联动。
  
  其实腾讯诞生的深圳这块土地上,本来就是一个新兴的城市,大家从各地来到这里,不是以地缘或血缘连接在一起,而是以一种开放协作的心态来做事。这很像我们在社交网络里的状态,QQ和微信把天南海北的人联系在一起,也不分你我是来自哪里,大家都可以在这里交上朋友。我们比较鼓励以这种开放心态来做事,不限于一地一隅之争,只要肯努力并且保持开放协作的阳光心态,每个人或团队总有发挥自己所长的可能性。
  
  主持人:您对腾讯的发展前景有什么展望?
  
  马化腾:腾讯一直以来专注做“连接”,未来会继续深耕前面提到的“两个半”核心业务,同时也将关注可能影响未来二三十年的技术趋势。
  
  我之前把“互联网+”比作一种信息能源,就像电能一样,会给各行各业带来深刻的变革。今天大量的企业不再局限于简单地触网,而是开始把后台和数据迁移到云端。这带来了云业务高速增长。这种业务和数据的云端迁移,使得大量企业在技术架构的层面实现了连接,这为未来各行各业在云端利用人工智能处理大数据奠定了基础。
  
  应该说,产业互联网的变革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在这个过程中,腾讯不但能输出自己互联网技术与能力,提供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而且还能为各行各业解决“最后一公里”的连接问题。


马化腾年轻时  


  二、微视的死因
  
  主持人:微视的诞生主要出于什么考虑?
  
  马化腾:回到三年多前,微视的登场迎合了短视频的兴起,且在那个流量为王的时代,腾讯仍然是很多创业者仰视或辱骂的对象。或许微视的失败和腾讯的战略调整不无关系,但在这个秒拍、快手等短视频应用备受资本青睐,诸如一条、二更等短视频内容创业风气盛行的时代,微视的离场不免让人产生一些遐想。
  
  和微视同病相怜的,还有曾经的腾讯微博,后者的战略重要性似乎比微视还要闪耀。但在2014年,腾讯微博被战略性放弃,微博运营团队被整合到腾讯新闻团队,失去了流量支撑的的微视,恐怕在那个时候就感受到了未来的茫然。
  
  说白了,不管是微博还是微视,都是追逐流量红利的产品,也是流量竞争时代的必然选择。特别是“微博”的出现,Twitter在中国的门徒不只有新浪和腾讯,最早的“饭否”,后来的网易、搜狐、百度等一系列玩家,热闹程度完全不输于今天的“共享单车”。后来丁磊在回忆网易为什么罕见跟风做微博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我根本不想做微博,是下面的人吵着非要做,我没办法。”与其说是丁磊的无奈,倒不如说消耗流量红利是当初的主流思想。
  
  主持人:微视是怎么死的?
  
  马化腾:从微视身上来看,腾讯显然未能占领内容的制高点,即便在随后的版本升级中,微视已经将视频时长从8秒开放到了5分钟。而“腾讯缺少内容运营能力”几乎成了行业中对微视乃至腾讯微博死因的定论。
  
  2016年是短视频行业一条明显的分界线,之前的入场者多半有流量巨头的背景,或者说享受到了互联网时代的流量红利,而此后的入场者更多的是在做内容的生意。此外,微视的死亡日期可以追溯到2015年3月份,微视降级并入腾讯视频,产品部总经理邢宏宇离职加入58同城,如今看来更像是一个缓期的死刑。
  
  应该说微视是一个典型的“从流量到内容”的产品,早期的8秒视频是“视频版”的微博,8秒的时间更多的是对生活的记录,讲不了故事,也承载不了过多的情感,可以看作对熟人社交的补充。这一定位上的失误可以说是微视衰落的诱因之一,尤其是对占据了流量大头的明星资源来说,这个时长并不足以达到宣传和粉丝互动的目的,腾讯微博退场后,这一情况更甚。类似的还有Twitter的6秒钟的短视频应用Vine,同样以“关闭”结局。
  
  就在微视进入死缓期的时候,“内容竞争”渐露头角。一方面,短视频内容创业者受到资本的厚爱,人们终于意识到,短视频不是传统视频的补充,而是时间碎片化当口下对传统内容的替代,Papi酱、一条、二更、即刻视频、何仙姑夫等拿到千万融资的名单越来越长;另一方面,自今日头条布局短视频内容后,网易云音乐也在新版本中加入了短视频功能,短视频不再是纯粹的流量生意,而是对已有内容形态的丰富。也预示了另一个趋势:在运营上占据优势的内容平台,开始瞄准短视频这块大蛋糕。
  
  而腾讯依旧严守了“短”的特性。2016年末,微信短视频扩容至10秒,并允许用户上传本地视频。作为熟人社交平台,微信显然对短视频有着理性的认知,微信朋友圈要做的信息分享,短的视频内容可以加速朋友圈的信息流,且从另一方面来说,坐拥微信公众号这一内容入口,微信在短视频方面的实现方式还有很多。不过,对于腾讯来说,最核心的还是提升其内容运营能力。或者说,当今日头条主张个性化推荐,网易云音乐看好垂直内容,微信公众号式的内容分发还奏效吗?
  
  主持人:谈谈未来的短视频竞争?
  
  马化腾:1、未来的短视频竞争,不是鱼死网破,而是和谐共生
  
  流量竞争的准则是:市场上剩下的永远只有一位王者。曾经的微博是这样,微信是这样,滴滴、新美大等亦是如此。但内容竞争的结果往往是一种并行的格局,提供了差异化生长的机会。
  
  站在短视频创业者的角度来看,诸如papi酱、一条、即刻视频等目前的头部创业者并不能完全占领用户时间,同时算法的出现以及内容平台的多元化,也为长尾内容积累了一定的受众,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传统媒体人以及新兴的自媒体纷纷选择短视频的原因。
  
  而从短视频平台的角度来讲,单个平台做到内容通吃的可能性并不大,即便是秒拍、快手等积累了上亿的用户,所充斥的仍是搞笑的泛娱乐内容。诸如网易云音乐从音乐等垂直内容上切入短视频,进而形成差异化的内容优势,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方向。可以预见,大众化的短视频平台或将迎来一轮淘汰赛,但对今日头条、网易云音乐等玩家来说,未来竞争并不会太坏。
  
  2、跳出泛娱乐的圈子,受众的多元化和垂直内容转型
  
  最近两年被提及最多的词汇,“泛娱乐”大概是其中之一,似乎印证了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一书中的观点:一切文化内容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而且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可现实当真如此吗?
  
  在一下科技发布的《2016短视频内容生态白皮书》中,2015年Q4时,生活、运动、音乐等非娱乐明星、非新闻现场、非搞笑的垂直内容播放量仅占20%,而到了2016年Q4时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60%以上。
  
  3、短视频内容创业正经历着从UGC到PGC再到MCN过渡
  
  微视宣布离场之后引发了诸多猜测,其中微信成为微视的继承者,并将进一步开放小视频以吸引PGC用户的说法较为常见。如果猜测属实,对短视频创作者不失为一种利好。不过,头部的短视频创业者已经把目光瞄向了MCN。
  
  所谓的MCN,翻译成中文指的是“有能力和资源帮助内容生产者的公司”。现有的短视频在盈利方面主要依赖三种渠道,即广告、电商和用户付费,但这种不那么稳定的变现方式明显不是投资者所期望的。如果能够将短视频内容IP化,形成体系化的内容生产和IP打造,甚至说跳出短视频做网剧和网络大电影等等,为捞金铺出一条更扎实的路。
  
  当然,想要走通这条路并非易事,即便是罗辑思维这种已经成为IP的内容创业者,也未能成功跨越这条鸿沟。但不可否认的是,PGC并非真的理解市场、清楚广告主的需要,MCN把PGC、商业嗅觉、广告主等撮合在一起,或许将加速短视频的产业化。同时也意味着,短视频平台是时候为这种趋势做好准备了。
  
  马化腾:流量只是巨头们的生意,对于缺少优质渠道,或者从0做起的创业者来说,内容入口才是真正值得挖掘的风口。而腾讯最终在短视频爆发的时间点抛弃了微视,也从另一个侧面告诉我们:流量竞争的时代正渐行渐远,围绕内容竞争的时代正在来临。